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ESD术后狭窄有了全新解决方案,狭窄率降低至10%以下|环球速递

2023-06-07 20:13:20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资料图】

“我三年没有感受到自己吃饭的滋味了,接受这个新治疗之后,终于能回归自己一口一口吃饭的体验了。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告诉病友们,让大家少走弯路。”5月31日,68岁的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狭窄的患者张阿姨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阿姨提到的新技术,是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消化内镜中心徐美东教授首创发明的自控式防狭窄水囊置入术。这项创新性技术经过约6年研发,目前已经给ESD术后狭窄的临床难题做出了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既能在ESD术后预防性使用,将环周食管ESD术后近100%的狭窄率降低到了10%以下,也能用于改善已经狭窄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该技术已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徐美东教授在为一位60多岁的老伯置入自控式防狭窄水囊。医院供图

徐美东告诉记者,这个技术的原理是医生通过鼻胃镜置入导丝,又在导丝引导下置入自控式防狭窄水囊导管,根据创面不同而长度个体化定制的水囊准确覆盖在患者因环周食管早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产生的创面。而且第一次置入水囊后,无特殊情况,患者后续只需要每月来门诊更换一次水囊即可。到了满12周后可以完全取出,因为根据研究此时患者食管再发生狭窄的几率极低。

徐美东表示,ESD是目前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不过这项技术虽能保留了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大面积ESD术后缺损的创面在愈合过程中极易导致食管狭窄,进而导致吞咽困难、进食障碍,又给患者带来新的不便,因此术后的狭窄又成了困扰广大内镜医生的最大难题。已有研究表明,食管ESD术后发生狭窄的90%为病变范围大于 3/4周径者,而环周食管病变,如无任何预防措施则狭窄几率为100%——几乎无可避免。这让原本适合微创ESD手术的患者因为术后高风险的狭窄而不得不接受创伤更大的外科手术。

“因为ESD术后食管狭窄,我不得不接受球囊扩张治疗,但每次球囊扩张只能维持三五天,后面必须再做,这样周而复始,痛苦不堪。”张阿姨告诉记者,过去3年来,她前后接受了近20次球囊扩张手术。到后面甚至做了胃造瘘术。

徐美东为张女士切开食管狭窄部位后放置了自控式防狭窄水囊导管。3月后,张女士如期取出水囊,经检查食管狭窄部位光滑通畅,狭窄得到了完美解决。张女士也终于可以将胃造瘘管拔除,整整3年的痛苦得以解除。

张阿姨的经历并非个例,包括ESD术后在内以及外科术后吻合口狭窄等难治性食管狭窄的许多患者,他们饱受吞咽困难、进食障碍的痛苦,而经过消化内镜中轴线个体化序贯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已改善了狭窄、恢复进食,回到了正常生活状态。

“我们这里每年要为100多个患者进行ESD术,大部分为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患者。每个手术后也常规性开展自控式防狭窄水囊置入术进行预防。同时还为其他地方ESD术后已经狭窄的患者重新打通进食的通路。”徐美东表示,目前该技术经过多年的试验和调整,目前已着手准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装置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责编:王卓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