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资讯丨银发经济兴起 “适老”更要“护老”
记者 李达元
银发经济,简单来说是指与老年人群相关的经济。近日,记者就银发经济时代,老年人手中的钱到底该怎么花、如何防骗、怎样加强监管,以及相关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规范老年消费市场等,进行了走访调查。
老了要对自己好点
【资料图】
“年轻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现在老了,就要对自己好点。”年逾七旬的王世贞老人说,她说的“对自己好点”,是指购买保健品。
王世贞老人的丈夫去世已有七八年,在她看来,丈夫生前不珍惜身体,小病拖大病。为此,她要换个生活方式,于是她就把大部分钱,花在了“养生”方面。
“我经常去她家耍,她买了很多保健品,盒装、瓶装的都有,大多没有拆开包装。”邻居赵永碧说。
农村也有老人购买保健品。高家镇汶溪村村民付廷东介绍,经常有人到村里来举办健康讲座,以免费发放鸡蛋、面条、洗衣粉等吸引留守老人前去听讲,并让这些老人购买保健品。
去年,高家镇场镇居民陈德友家附近开了个艾灸养生馆,同样是以“小恩小惠”吸引居民前去听讲。陈德友也去了,花2000元买回几瓶保健品,找医生查验居然是“三无”口服液,发现上当受骗后,他立马找上门去讨说法,谁知当事人早已人去房空,吃了个“哑巴亏”。
当心骗子骗你钱财
龙河东久桓城小区杨昌树老人妻子去世多年,子女又在外务工,因一个人独居生活,就想找个老伴相互照顾。消息传出去后,很快有人来给他做媒,每次相亲都约在饭店见面。
“见到对方后,先是彼此聊聊问问,然后就在饭店吃饭。吃饭时,对方还请来亲戚朋友,七七八八围了一桌,点菜只点贵的,吃饱喝足就拍拍屁股走人,剩下我去前台买单。”杨昌树说,事后联系再见面,对方却以各种事由为借口推辞。相了10多次亲,花了七八千元,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市民秦卫国有一双儿女,工作稳定,每月都会按时给他三五百元的零用钱。而他和老伴自身也有社保金,根本就花不完,于是积攒下来的钱就会存定期。一次,他照常去银行存钱,旁边一个看似工作人员的人对他说:“现在利息非常低,你还不如买理财产品。”一番言语后,秦卫国听信了,就把2万元现金交给对方。事后他才知道,这款理财产品必须连续存6年,每年都要存2万元,到期后才可以有收益。现在想把钱取出来很难,他后悔不已。
高家镇居民苏茂林退休后,每个月有一笔不菲的养老金。他喜欢旅游,趁现在身板硬朗,经常带老伴出门游玩名山大川。有个自称为老人服务的旅行社,打出跟团旅游消费极低的广告吸引苏茂林和老伴参团,谁知到了目的地,结果吃住另掏腰包。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如今,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这标志着银发经济时代开始兴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老年人为消费对象的老年经济遍地开花,“夕阳”旅游、老年保健、老年养老等“服务”生意兴隆,经营者基本都有一个不能明示的理念,那就是“老年人的钱好赚”。
某业内人士透露,有些老年人对电视广告的信任,甚至超过对儿女的信任。老年人反应慢,对新型诈骗手法难识破。在儿女面前要面子,吃了亏往往不愿说,这些,都是“钱好骗”的有利条件。
大部分老年群体普遍有一定积蓄,如今退休了,就想通过投资理财增加些收入,但大部分老年人因为金融理财知识缺乏、易轻信他人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很容易被心术不正之人抓住“软肋”,成为“理财骗局”的受害者,到头来落得个“鸡飞蛋打”空悲切。
老年人养老的“钱袋子”,不仅关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也关乎老年人家庭的和谐,更直接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那么,老年人理财又该如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呢?
民警提醒:老年人千万不要相信“零风险、高回报”的理财宣传,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提高警惕,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要坚决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赚大便宜”的念头,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莫把老年人当"唐僧肉"
□ 李达元
近年来,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老年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为银发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潜力。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跳出来,抓住老年人的需求特点,觊觎老年人身上的“钱袋子”。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老年人除了遭遇“线上”(网络)诈骗,也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线下”陷阱。骗子通常利用老年人喜欢“占便宜”的心理,施以“小恩小惠”轻易将老年人带到套路之中。诸如各种消费陷阱往往紧盯老年群体在健康、养老、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推销手段诱导老年人消费一些名不副实的服务和产品。
针对老年人群的诈骗套路繁多,防不胜防,严重危害着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相关政府部门、消费者协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应积极扩大老年用品的有效供给,加强养老服务和老年产品质量的监管,进一步促进老年消费升级,让老年人放心消费。
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充实监管力量,长期联合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形成齐抓共管的高压态势。同时,要加强防范养老诈骗、防范消费和投资领域诈骗的宣传,帮助老年群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观、消费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