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和谐共生·美丽中国」串珠成链 万物共生 江苏泰兴唱响新长江之歌

2023-08-13 10:21:09 来源:央广网
03:05

央广网泰州8月13日消息(记者王姝姝 见习记者王纪民)浩浩长江在江苏泰兴拐了一个弯,从东西走向变成了南北。泰兴境内长江岸线约24公里,当地最为自豪的是,泰兴拥有一条可以从南走到北的绿色岸线。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滨江之城泰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经历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于江畔织造绿丝带,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交织成片,着力打造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泰兴样本,也让“保护长江”这几个字深入人心。


(相关资料图)

泰兴江畔一片碧色(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纪民 摄)

科学“体检”,他们日日“看”长江

无人机巡查并进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央广网发 “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供图)

双目热成像高空瞭望,水源保护区雷达扫描,无人机巡查并进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无人船水质采样……点位密布,就像江畔星光闪烁,黑科技“捕捉”上亿条数据汇聚于指挥中心这个“大脑”被分析研判。工作人员在屏幕上轻点,长江各项“身体数据”出现在眼前。

“长江大保护不是某一个职能部门、某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每年都和各部门进行‘长江大体检’,根据‘体检单’了解长江的健康状况,进行改进。日常,中心还会‘天空地’全方位巡查,‘天’就是每周从卫星中心收到卫星图,‘空’是我们沿江93个高空瞭望视频监控,‘地’是74条通江河流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周彦汝向记者介绍。

“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纪民 摄)

2018年,泰州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2020年,“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落地泰兴,成为长江流域建成的全国第一个集检测、评估、预警等功能于一体并开展应用的大数据平台。

无法精准溯源,治理手段便无从施展。3年庞大复杂的数据中,让周彦汝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大气、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了。数字曲线的大幅波动成为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的生动注脚。

天星洲(央广网发 顾继红 摄)

要让长江更健康,不能局限于局部治理,而是整体性提前谋划。泰兴不仅是守护长江的“瞭望哨”,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迈出了坚定一步。与指挥中心相望的正是泰兴的重点工作——天星洲“生态岛”试验区。

多年来泰兴工作人员定期巡视,乘船前往岛上植树造林,才有了如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天星洲。上岛交通不便,也不对外开放,为何要花大力气保护一座无人岛?

“作为一座自然形成的长江湿地洲岛,天星洲是长三角的稀缺资源,对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促进作用。”泰兴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黄卫东对这座岛满怀期待。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泰兴将其作为长江生态保护的“绿核”,通过物种保护小区的建设,串珠成链,织密生态网络。黄卫东介绍,接下来岛上会栽种抗风抗冲的植被、供鸟类取食的浆果类植物等,侧重于生态多样性观测和生态修复。

环保先行,他们点滴“护”长江

“无人机马上出库,按我们设定路线巡查无人岛情况、江面是否有油污、码头作业安全等。”曹一帆是泰兴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他的工作就是在港口部署一条条空中线路。

数字化码头巡检(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无人机镜头实时传输回江面、码头镜头,记者在泰兴滨江通用码头感受了一把空中巡检的迅捷。“集团系统已经做到我们港口码头全覆盖。设计时,我们特别考虑了长江保护工作,希望技术升级后,联动更多地区,让我们企业也能为保护长江出份力。”曹一帆畅想未来,充满干劲。

镜头里的江面波光粼粼,江畔巨型吊机依次排开,众多船舶停靠于此,货运工作热火朝天。兴源港口生产科的缪红兵检查画面后,又开始翻阅电子台账,上头密密麻麻记录着船舶停靠时间和废水处理情况。

“在码头,环保和安全都是红线。”缪红兵在这里已经工作18年,他感慨,“码头的变化太大了!”

“江边塑料瓶、塑料袋不见了,油污也没有了。船舶到岸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污染物,这是免费的,处理好才能正常装卸货。生活废水等不得直排长江。靠岸都是接岸电,比用燃油发电便宜,而且大大减少污染。”他算了一笔账,停靠6小时,燃油发电可能要近百元,但接岸电只要10元左右。“除了处理污染物,我们还安装了除粉尘的喷淋系统、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等,全方位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生态安全缓冲区(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泰兴经济开发区在江畔开通了万吨级通用码头,也打造了全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保护长江,园区越来越多的环保先行企业主动响应,纷纷出招。滨江污水处理厂把管道铺设在厂区外,在经开区内“建了个公园”。

这座水清草碧,围着木栅栏的小公园是滨江污水处理厂打造的“生态安全缓冲区”。除了高颜值,它也有着大作用,让“工程水”变成“生态水”:污水处理厂排放的达标尾水先集中在这里“缓一缓”,再流入河道,通过各类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有效降低尾水影响,最终汇入长江。

因地制宜,泰兴各企业正发挥“知识的力量”,积极探索长江保护的新路径,让人们看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滨江同行,他们漫步长江边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长江,长江很雄伟很宽阔。”来自河南的小游客李汭瑶今年11岁,走在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的她雀跃不已,她特意向记者科普,“爸爸妈妈告诉我,这里曾是一片工厂,现在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顿了顿,她还特意叮嘱了一句:“我们大朋友小朋友都不能乱扔垃圾,要保护好长江。”

工厂变公园、鱼塘变湿地、江堤变赛道,泰兴拿出50%以上的岸线,实施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于江畔织造绿色长卷,也带给市民游客亲近长江的幸福感。

走在江畔吹一吹江风、赏一轮日落,成了不少泰州居民最喜爱的事。“以前都是从桥上经过,现在可以近距离亲近长江!”市民徐寒梅高兴地说。

曾经的泰兴沿江分布着规模不等的化工厂,而现在江岸建了不少栈桥、公园。2019年,泰兴半马首次鸣枪,奔跑在江畔绿岛成了运动新时尚。江风裹挟着青草的清香扑面而来,人们真实感受到长江魅力以及这座城的魄力。这里先后拆除了21家小化工厂、6家小船厂、23个鱼塘……换来了市民步入式感受长江的大境界,让长江保护的成果惠及市民,让长江保护的理念人所共知。

江畔花路(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从绿色廊道出发,循着江畔花路一路向南,泰兴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映入眼帘,每年来江边参观的团队超过100个,还有不少市民主动请缨成为长江保护的志愿者。

这里曾是江边的一处“伤疤”,2018年,生态环境部网站曝光泰兴市滨江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违规堆放污泥问题。泰兴立即处置,并启动全市自我排查。为深刻吸取教训,加强警示教育,泰兴市在滨江污泥堆存原址建设泰兴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泥坑变荷塘,“生态伤疤”被抚平但从未被遗忘。

泰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纪民 摄)

悠悠长江水,奔涌新时代。在泰兴,长江大保护不仅仅是污染治理,而是碧水绿林飞鸟相互依存,政府企业人民紧密联系,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整体推进,万里长江展现出新气象,长江保护进入新篇章,一呼百应、全民同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